發布:2022-01-06 08:43 來源:檔案館
【編者按】百年理工,源遠流長。學校的發展歷史,就是一代代人孜孜以求不懈奮斗的歷史。我們永遠懷念為學校的創建和發展嘔心瀝血,為建材建工、交通、汽車三大行業和國民經濟建設培養人才,在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等各方面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的老一輩理工人,他們的背影雖已遠去,他們的功績卻彪炳理工史冊。繼推出《百年理工?紅色傳承》欄目之后,我們再次推出《百年理工?群英薈萃》欄目。理工的天空,名師薈萃,群英咸集;述事記言,永彰其功。
縱覽船界經年,先生堪為經綸手。
精忠報國,奠基船學,砥柱中流。
振興船業,知行合一,技術領袖。
把才思美意,韶華忠心,鑄經典,規范就。
盡心船舶教學,攜后生,傾囊傳授。
惜騰飛時,英年早逝,國惜棟材。
追憶先師,琴心幽意,師德醇厚。
愿后生奮發,繼往開來,力爭上游。
一闋《水龍吟》,詞工句麗,情真意切。2012年,我國杰出的造船科學家辛一心先生誕辰100周年,吳秀恒教授揮筆而作《水龍吟·師恩難忘》?!翱v覽船界經年,先生堪為經綸手”,這也是吳秀恒教授一生的追求和寫照。
吳秀恒教授
四川省江津縣,現重慶市江津區,以地處長江要津而得名。1926年12月13日,我國船舶操縱性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著名船舶科學家吳秀恒就出生在這個江流宛轉、水陸要沖之地。1944年,他從江津鄉下,趕了一百八十里山路到重慶考試,成為1萬多名考生中被錄取的500個佼佼者之一,同時被交通大學和中央大學錄取。帶著求知的渴望,他選擇了抗日戰爭時期設在重慶的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從此終生與造船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6年交通大學復員上海,在物價飛漲、時局動蕩中,吳秀恒靠著課余時間做家教的微薄收入和勤奮刻苦的精神完成了學業。他積極投身進步學生運動,加入了地下黨的外圍組織交大學生進步團體“創社”,多次參加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的游行活動。1947年5月護校運動特別激烈的時候,交大學生游行到上?;疖囌颈闭?,準備坐火車去南京請愿。參加護校運動的情景,穿過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風煙,他仍記憶猶新。
1948年吳秀恒畢業留校任教,給辛一心教授做助教。辛一心教授嚴謹的治學精神,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非凡的實踐能力和出色的組織才能都對他產生了極大影響?!白窇浵葞?,琴心幽意,師德醇厚?!苯夥藕?,他被調到上海市軍管會航運處船舶建造處工作,與后來成為我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等人合作完成了多項造船任務。1952年他被調到大連海運學院任教。1955年他被選派到蘇聯列寧格勒水運工程學院造船系學習深造。1959年,他以優異成績獲蘇聯列寧格勒水運工程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一位船舶工學博士。
1959年吳秀恒獲蘇聯列寧格勒水運工程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
留蘇期間吳秀恒用英文和俄文做的學習筆記
把一生獻給船舶與水運工程教育事業,嘔心瀝血,成績卓著。留學回國后他回到大連海運學院,組建學校造船系并出任系負責人。從無到有,四年時間,大連海運學院造船系初具規模。1963年交通部部屬院校專業調整,造船專業集中到武漢水運工程學院。他義無反顧率大連海運學院造船專業全體教師來到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擔任造船系主任。作為學校船舶及海洋工程系的創建者,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副院長,他規劃籌建了船舶流體力學實驗室和船舶結構力學實驗室,并陸續建成深淺兩用露天操縱性試驗水池、深淺兩用船??焖傩酝弦吩囼炈?、風洞、循環水槽等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和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系被譽為我國內河船舶研究中心,1986年學校船池實驗室被接納為國際船模拖曳水池會議(ITTC)正式成員。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成為繼上海交通大學之后,我國第二個進入這一國際造船界最有權威學術組織的高校。
1990年第19屆國際船模拖曳水池會議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吳秀恒被中國船池會議推薦到ITTC參加船舶操縱性技術委員會委員的角逐。當宣布船舶操縱性技術委員會委員吳秀恒的名字時,會場上掌聲雷動。在這個委員會中終于有了中國人的一席之地,它同時也向全世界宣布中國造船界在這個領域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站在國際船舶科學研究最前沿,在他的引領和帶動下,一大批優秀的年輕人脫穎而出,把他開創的事業不斷發揚光大。繼吳秀恒代表中國首次擔任船舶操縱性技術委員會委員之后,他的學生鄒早建、劉祖源、程細得又先后擔任該技術委員會委員,2021年程細得被推薦為第30屆國際船模拖曳水池會議操縱性技術委員會主席。30多年來,他們一直牢牢占據著這一領域的高地。
1991年5月,吳秀恒教授(右二)參加在荷蘭舉行的第20屆國際船模拖曳水池會議操縱性技術委員會會議
1990年9月,吳秀恒教授(右四)訪問莫斯科水運工程學院
“盡心船舶教學,攜后生,傾囊傳授?!苯虝?,傳道受業,吳秀恒是我國交通教育戰線的辛勤耕耘者。他先后擔任“船舶制造與修理”“船舶流體力學”“船舶結構力學”“船舶設計”“船舶工程”等專業本科生數千人的教學和培養指導工作,編著《船舶搖擺與操縱性》《船舶動力學》《船舶操縱性與耐波性》等多部專業教材。培養碩士生12人,博士生10人,博士后6人,這些人大都成為本學科領域教學、科研的骨干力量或領軍人物。他嚴謹的治學,崇高的師德,謙遜誠懇、寬厚樸實的作風深深影響和感染著每一位學生。
吳秀恒教授主編的教材
以吳秀恒為學術帶頭人,學校形成了在國內高校船舶操縱性學科最強的學術隊伍,引領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不斷取得豐碩成果。1995年作為交通部部屬院校第一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建立。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2000年被批準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07年被列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成為國際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
作為我國船舶操縱性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吳秀恒具有敏銳的科學眼光,超前的科學預見,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早在80年代初,他就開始了對風帆助航的研究。在蒸汽機誕生之前,風帆曾是船舶航行的主要動力之一,到了20世紀下半葉,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又使人們想起了風帆。吳秀恒敏銳地感到,風帆助航作為一項節能技術和無污染的能源開發,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1983年“風帆和風帆船助航流體動力性能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他帶領研究團隊開展了三年多時間大規模的系統研究,解決了風帆船達到最大航速時帆攻角、航向角和舵角最佳配合的操帆、操舵規律問題,為我國風帆助航船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90年代中期,他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應用數據庫系統在船舶初始設計階段預報船舶的操縱性能”,實現了在船舶設計的初始階段對船舶操縱性能進行準確、快速的預測,使船舶設計向更高效更科學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即使年逾古稀,他仍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在船舶科學的海洋里孜孜不倦的游弋著。這一次,他瞄準了學科交叉。他的關門弟子、招收的最后一個博士生劉清,即來自自動控制、自動化專業。他設想在船舶操縱性方面,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開展跨學科培養,推進武漢理工大學在船舶操縱性方面的學科交叉。他對新學科的認識及對傳統專業的改造和發展,表現出一如既往的超前視角和遠見卓識。
“愿后生奮發,繼往開來,力爭上游?!?016年,他以九十高齡辭世。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先生的教導和期望,老一輩知識分子無私奉獻、報效祖國的赤誠和一絲不茍、嚴謹治學的精神,我們將永遠銘記并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
1.部分材料來源于張少雄、劉祖源、孫海虹、鄒早建、章社生、熊新民、曾敏生、劉清等的撰文和訪談。
2.部分內容引用自上海交通大學采訪吳秀恒教授的口述資料,即上海交通大學校史研究口述系列·第二輯《思源·起航》第一篇《吳秀恒 一心一意為國家》。
撰稿:徐曄松、楊雪婷
策劃、審稿:黎江東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