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3-03-27 08:45 來源:檔案館
【編者按】百年理工,源遠流長。學校的發展歷史,就是一代代人孜孜以求不懈奮斗的歷史。我們永遠懷念為學校的創建和發展嘔心瀝血,為建材建工、交通、汽車三大行業和國民經濟建設培養人才,在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等各方面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的老一輩理工人,他們的背影雖已遠去,他們的功績卻彪炳理工史冊。繼推出《百年理工?紅色傳承》欄目之后,我們再次推出《百年理工?群英薈萃》欄目。理工的天空,名師薈萃,群英咸集;述事記言,永彰其功。
位于長江以南、黃浦江上游南岸的金山,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之地。春秋時古越國拓土至此,境內多處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址。金山縣原隸屬江蘇省,現為上海市金山區。我國電力工業和摩擦學學科的奠基者、原武漢工學院(我校前身之一)代院長黃文治教授1912年6月19日即出生于江蘇省金山縣。
黃文治教授
1924年,12歲的少年從金山橫浦小學畢業,考入上海私立育才中學,1927年被育才中學保送到上海私立南洋中學從高二開始學習,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他秉持一如既往勤奮好學的精神,懷抱工業救國的理想,孜孜不倦于工程技術的學習鉆研。1933年7月他以優異成績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即投身于電氣工程技術實踐,先后擔任上海東方電氣公司、上海亞光制造廠工程師,從事配電工程電器產品的設計與制造??箲鸨l后,他離開上海,只身赴大后方。1938年至1945年間,輾轉于貴陽、昆明、重慶和宜賓等地,先后擔任交通部西南公路局、交通部川桂公路局工程師,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運務處主任、電業處技正,宜賓電廠代理廠長等職,從事工程技術和技術管理工作,為戰時西南地區的工業和電廠建設奔走效勞。他主持參與戰時最大電廠宜賓電廠建設,及宜賓到重慶、宜賓到貴陽的高壓輸電線路建設。
抗戰勝利后他被資源委員會調到湖北,負責武漢地區戰后電業的恢復和重建工作。1945年9月他擔任武昌水電廠廠長兼任大冶電廠廠長、工程處主任。1947年7月武昌水電廠與大冶電廠合并,成立鄂南電力有限公司,黃文治任總經理。他主持建設了武昌下新河發電所,設計和架設了大冶至武昌的第一條高壓輸電線路。在他的領導下,武漢地區的電力工業得到發展,在戰后的一片廢墟上建設起初具規模的電力網。
1948年武漢解放前夕,國民黨下令將工廠緊急搬遷,并將來不及搬遷的工廠炸毀,鄂南電力公司就在被炸毀的名單之中。武漢地下黨領導工人開展了“反遷移、反破壞、保護城市、迎接解放”的活動,在中共武漢市工委書記江浩然的領導下,黃文治積極參加武昌水電廠、大冶電廠及輸變電線路的保廠護業活動,組織護廠保產、迎接解放的“應變委員會”,并為中共地下黨武漢工委提供指揮場所,特別是在黃石解放的前三天向大冶電廠發出“吾同仁獻身電力事業,在任何艱難困苦之情況下,似宜特別注意保全設備、維護人才,提高服務精神,庶幾能保全事業于不毀”的密電,確保鄂南電力公司全體職工無一人離崗,保障武漢及大冶地區的供水供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他還以資源委員會武漢辦事處處長的身份,影響和協助湖北各廠礦護廠保產斗爭,為我軍完整接管城市作出了重要貢獻。1992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在北京會見原資源委員會部分人士,充分肯定了原資源委員會進步人員“護廠保產、迎接解放”的正義行動和歷史功績。
1992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前排左八)會見原資源委員會部分人士,武漢工學院黃文治教授(二排右四)參加了會見
1950年起他擔任中南電業管理局總工程師,主持制定了中南地區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五省的電力工程恢復發展規劃,促成了株洲電廠、南昌電廠和洛陽電廠建設以及相應的輸變電工程建設,大大改善了中南地區的電力供應狀況和管理系統。他還創造性地引進國外技術在中南地區最先辦起列車電站。他以卓越的專業技術和工作實績為中南地區大型電力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新中國電力工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4年夏秋,長江出現百年一遇的流域性特大洪水,武漢關最高水位達到29.73米,武漢被洪水圍困。武昌至大冶高壓輸電線被毀壞,他作為武漢防汛指揮部電力部指揮,不顧個人安危,乘小火輪奔赴第一線,提出“沉船立桿法”迅速修復這段線路,在武漢人民防洪救災、保衛華中工業重鎮大武漢的奮戰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
六十年代他從工業部門轉入高教戰線,從事教學科研和學校行政領導工作。1960年他由湖北省機械工業局調到湖北工學院任教,1961年湖北化工學院、武漢工學院和湖北工學院(本科部分)三校合并,組成新的武漢工學院,他隨之調到武漢工學院,從此把他的后半輩子獻給了馬房山這片熱土。其實早在1947年他曾兼任武漢大學特約講師,1949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講授發電廠工程、發電廠電氣設備,他凝聚自己豐富電廠實踐的課程教學使學生受益匪淺。在武漢工學院他主授電機學、電機設計等課程,培養了大批電機電氣工程專業的技術人才。
1978年,他受機械工業部和學校黨委委托,負責籌建武漢工學院摩擦磨損研究室,開始從事摩擦學教學與研究。他說,摩擦學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的新興科學,基礎主要屬于機械學科,我原來是學電的,這對于我來說是改行,必須從頭學起。雖然改行對一個年過花甲的人困難很大,他還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務。他從有限的外文資料閱讀中,敏銳地認識到摩擦學新興學科的潛在價值和發展前景,一頭撲了進去,經過十幾年不斷開拓創新,在基地建設、學術研究、學術交流和學科建設方面,武漢工學院摩擦學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武漢工學院摩擦學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形成特色,學科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學校摩擦學研究所成為國內高校最早建立的同類研究機構之一。1978年他首先在本科生中開設摩擦學選修課,1979年他所招收的摩擦學方向碩士研究生是學校成立以來的首批研究生,從此開創學校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先河。1981年機械學摩擦學學科被批準為學校第一批碩士點,1987年機械學被評為學校第一個部級重點學科,1990年被國家批準為學校第一個博士點,1991 年學校開始招收機械學博士生。1979—1985年間,他指導了七屆研究生,這些研究生后來都在摩擦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還推動摩擦學研究所青年教師前往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進修,他們回國后大都成為摩擦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黃文治(二排右三)與學校摩擦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
學校首屆機械學博士生樊建春與黃文治教授(右二)、指導教師楊明忠(左二)等合影
為了將武漢工學院摩擦學學科推向更高的層次,他始終關注摩擦學學科的發展趨勢,除了查閱大量的外文文獻,還翻譯了英國摩爾著的《摩擦學原理和應用》,推動組織了廣泛而深入的國內外學術交流。1981—1992年的10年間學校先后召開20余次國內摩擦學學術會議。先后接待國際摩擦學學會、英國及聯邦德國摩擦學學會、美國及日本潤滑學會等代表團來校訪問和考察,與英國斯旺西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美國通用汽車學院、日本芝浦工業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關系,1993年學校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
1982年9月黃文治作為機械工業部、交通部和鐵道部選派的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代表團團長,率團赴英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他以躬身實踐和廣泛影響推動了我國摩擦學的發展,成為我國摩擦學學科主要創始人。20世紀80年代初,在全國科學大會精神鼓舞下,我國摩擦學研究逐步進入蓬勃發展時期。他被選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及教育培訓委員會主任,擔任湖北省摩擦學學會理事長。1981年和1983年,他先后組織在武漢工學院舉辦2期全國摩擦學師資培訓班。他主持培訓班開學和親自授課,還聘請了多位國內著名專家來講學。1983年鐵譜技術討論及工業摩擦學講座、1986年全國第一期摩擦學進修班先后在武漢工學院舉行。上述培訓班學員大都來自全國機械學方面的骨干,培訓工作大大地推動了我國摩擦學發展,也使學校摩擦學研究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武漢工學院與清華大學、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等研究單位一起走在國內摩擦學研究的前列。
1981年9月全國第一期摩擦學師資培訓班在武漢工學院舉辦
1983年他在離休前夕以71歲高齡受命出任武漢工學院代院長。他高瞻遠矚,目光如炬,提出“外語、計算機兩個不斷線”和“把學校建設成應用型科技人才培養基地”的戰略決策,促成了學校轉向服務于我國汽車工業的戰略目標,奠定了學??焖侔l展的基礎。1995年武漢工學院更名為武漢汽車工業大學,辦學層次和水平進一步提升。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睆碾姍C工程到摩擦學領域,從電力工業到高等教育,他以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譜寫了不斷追求與竭誠奉獻的大寫的人生。1997年5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專業委員會聘他為榮譽主任,并授予他一枚紀念獎牌,以表彰他為我國摩擦學事業所作的巨大貢獻。1999年11月,他臨終囑咐將自己節省下來的幾萬元錢捐給學校,設立摩擦學研究基金,獎勵那些在摩擦學領域作出成績和貢獻的青年學子。他心里裝著摩擦學,裝著學校的發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參考資料:
1.?相關史料來源于訪談原武漢工學院老同志胡志東、楊明忠、劉佐民的口述資料
2.?黃文治教授的女兒黃疇提供相關資料和圖片
撰稿:徐曄松、楊雪婷
策劃、審稿:黎江東
往期回顧:
百年理工?群英薈萃?②|?吳秀恒:獻身造船和教育事業的“經綸手”
百年理工 群英薈萃?④ | 周煥章:受到毛主席接見的武漢工學院首任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