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1-11-08 14:25 來源:檔案館
?
【編者按】百年理工,源遠流長。學校的發展歷史,就是一代代人孜孜以求不懈奮斗的歷史。我們永遠懷念為學校的創建和發展嘔心瀝血,為建材建工、交通、汽車三大行業和國民經濟建設培養人才,在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等各方面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的老一輩理工人,他們的背影雖已遠去,他們的功績卻彪炳理工史冊。繼推出《百年理工?紅色傳承》欄目之后,我們再次推出《百年理工?群英薈萃》欄目。理工的天空,名師薈萃,群英咸集;述事記言,永彰其功。
湘資沅澧,孕育了湖湘文化,哺育著三湘兒女。雪峰山麓,資水河畔,1934年1月16日,我國杰出的材料科學家、教育家袁潤章誕生于湖南省安化縣一個被稱為“千山聚秀,萬水拖藍”的美麗小鎮。
袁潤章教授
資江灘多浪急,以險惡著稱。12歲的袁潤章一次路過資江險灘處,看到村民從觸礁沉船中取出很多小木桶。有個土木工程師告訴他,這木桶里裝的東西叫“洋灰”(即水泥),遇到水就會變得像石頭一樣硬,這些船運的洋灰就是用來修湘黔鐵路橋梁的。當他和同學們走了兩天的山路,看到矗立在資江河灘上二十米高的粗粗的橋墩,興奮地說:這洋灰真神奇,這土木工程真偉大!他幼小的心靈里萌發了要做一個土木工程師的夢想。1951年,他被湖南大學土木系和武漢大學機械系同時錄取,他毅然選擇上湖南大學土木系。少年的夢單純而執著。
1953年8月,他畢業分配到位于武昌馬房山的中南建筑工程學校任教。從此,他的夢想和追求與馬房山這片土地的興旺和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這塊浸潤著他的心血和汗水的土地上,他由一名普通的專業教師成長為一名杰出的大學校長、一名有突出貢獻的材料科學家,為武漢工業大學乃至武漢理工大學的發展、為我國材料科學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9年,袁潤章首次參加中國硅酸鹽學會年會
他向硅酸鹽材料科學進軍了,特別是在膠凝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顯著成果。繼1959年參加中國硅酸鹽學會第一屆學術年會,步入硅酸鹽材料學術界,1964年袁潤章應邀在全國硅酸鹽學會會議上作學術報告《水泥膠凝過程的本質和基本規律》,這也是他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1973年他把膠凝材料的研究所得凝結為一部新的《膠凝材料學》教材,此書以后多次再版,迄今仍是國內高校同類教材的首選。1978年他擔任學校硅酸鹽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提出按學科設專業的改革思想。此后武漢工業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成為首批試辦材料科學專業的學校。
多次再版的《膠凝材料學》教材
1984年起,袁潤章先后擔任武漢建筑材料工業學院院長、武漢工業大學校長,他敏銳地把握住改革開放新時期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以及現代大學的發展趨勢,率先提出了建設“有特色的一流水平工業大學”的目標。在他的領導和推動下,學校爭取和實施了二期擴建1億元的國家投資建設計劃;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設了現代化的材料研究與測試中心;構筑了以材料科學與工程為中心,以工科為主干、理科為基礎,理、工、管相結合的學科體系,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成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創建了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光纖傳感技術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等一批國家和省部級高水平、跨學科研究和教學基地。武漢工業大學完成了由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辦學的現代大學的三大轉變,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
孜孜矻矻,兀兀窮年。從土木工程、建筑材料、新材料到燃料電池技術,他的研究涉獵范圍之廣、跨度之大,無不緊跟時代發展,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的需要。多年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他敏銳的學術洞察力、超乎尋常的戰略眼光和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是二十一世紀的三大帶頭學科和核心學科,材料科學與信息科學結合、材料科學與生命科學結合是一大趨勢?;诖顺暗念A見,80年代中期,為了實現金屬與非金屬材料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的復合,他提出材料復合的新構想。他的想法得到我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支持與鼓勵——“我是完全贊成袁教授所提出的構想的”。他果斷組織團隊開展材料復合新技術的開拓性研究,得到首批國家“863”高技術計劃的支持,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原位復合技術、梯度復合技術和納米復合技術的研究。他致力于材料科學與信息科學、生命科學、能源科學的結合,全力指導和推進了學校在這幾個交叉學科的發展。
1990年,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
本世紀之初,鑒于能源危機日甚,他開始關注燃料電池?!拔颐翡J地發覺其大有可為”,他力排眾議,在年近七旬高齡的時候,毅然帶領團隊開展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的研究,創建了湖北省燃料電池重點實驗室,并在質子交換膜材料設計與制備技術、燃料電池發動機、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國內外矚目的成就,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2005年1月,袁潤章(左四)陪同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右四),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右二)視察燃料電池汽車項目
“每一次事業的成功,都帶來一種信心百倍的興奮力量,它像電流般流淌全身,使每個細胞完成一次變革,使自己躍變為一個又有了新生命的人,從而完成一次又一次對自我的超越?!边M入材料復合新技術的國際領域,見識世界頂級水平,他的夢很美,激動人心。為著這一目標,在國際合作方面他強調要“強強聯合”,他從一開始就進入了國際學術高層,尤其是在梯度材料和自蔓延高溫合成技術領域具有很高的地位,為國家和學校贏得了榮譽和尊敬。由于他幾十年奮斗所打下的基礎,材料學科已經發展成為武漢理工大學最具影響力、最具創新能力、最具發展前景的國家重點學科。
1995年10月,袁潤章教授主持第三屆國際自蔓延高溫合成學術會議
作為一名德高望重的人民教師,他把培養人才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僅他招收的博士和博士后就達100多人,他培養的學生大都成為我國材料科學界不同領域的領軍人物和中堅力量。在他重病住院期間,參加護理的55人值班名單中全是教授、博導級的學生和同事,其護理人員學術級別之高,也是極為罕見的。
“回首往日,我為自己追求的夢想能和共和國的發展緊密相連而感到高興。我很自豪地說,我把自己的心血和智慧獻給了馬房山,獻給了我的祖國?!迸R終前他囑托將自己的骨灰分成三份,分葬在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門前桂花樹下、鑒湖校園湖中和湖南老家……
又是一個桂子飄香的季節,國家實驗室前滿樹的桂花香吸引著師生們駐足、流連。他對馬房山的深情,他一生的夢想與追求氤氳著桂花的芳香,沁人心脾,歷久彌馨。
參考資料:
?[1]?袁潤章.夢想與追求——半個多世紀科研歷程的敘述[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撰稿:徐曄松、楊雪婷
策劃、審稿:黎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