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2-03-21 17:13 來源:檔案館
【編者按】百年理工,源遠流長。學校的發展歷史,就是一代代人孜孜以求不懈奮斗的歷史。我們永遠懷念為學校的創建和發展嘔心瀝血,為建材建工、交通、汽車三大行業和國民經濟建設培養人才,在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等各方面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的老一輩理工人,他們的背影雖已遠去,他們的功績卻彪炳理工史冊。繼推出《百年理工?紅色傳承》欄目之后,我們再次推出《百年理工?群英薈萃》欄目。理工的天空,名師薈萃,群英咸集;述事記言,永彰其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一聲槍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講話中高度評價“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參加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并立下赫赫戰功的辛亥革命老人、原武漢工學院(我校前身之一)教授趙師梅,一生追求真理、獻身教育,也在我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辛亥革命老人趙師梅教授
趙師梅,原名趙學魁,1894年生于湖北省巴東縣。1909年考入武昌曇華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成為電機科第一班學生。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是由1898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理工大學辦學歷史起點)發展而來,1907年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該校是一所新式學校,在20世紀初的社會革命風云際會中,學校不少人參加了革命組織。1910年趙師梅加入革命團體共進會,任校內共進會代表。1911年仲夏,趙師梅等三人受共進會負責人劉公之命,制作“鐵血十八星旗”。該旗由紅底、黑九輪角和18顆小黃圓星組成,寓意以鐵血精神推翻滿清統治,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和睦。武昌起義勝利后,鮮艷的十八星旗飄揚在武昌城上空,成為傾覆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一面革命大旗。
鐵血十八星旗
武昌首義前夕,趙師梅擔任秘密交通員,起義當天冒著生命危險趕往南湖炮隊,通知炮隊配合進攻總督官署,并參加了圍攻總督府的戰斗。武昌首義后,湖北革命黨人與清廷南下的北洋軍進行了殊死搏斗,在戰火紛飛的武漢保衛戰中,趙師梅堅持奮戰達一月之久,在漢陽防守戰中負傷,因軍功卓著被授予甲等功勛。
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的趙師梅
1913年孫中山先生從參加武昌首義的志士中選拔一批革命青年出國留學,趙師梅作為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國留學。1922年他以優異成績獲美國里海大學最高獎學金“威爾伯獎學金”并獲得機電碩士學位。同年回國在上海受到孫中山先生的親切接見。正是這次終身難忘的見面,使他放棄了“工業救國”的初衷,轉而矢志“教育救國”。自此,趙師梅淡薄名利,謹遵中山先生教誨,從事大學教育凡六十余載。他先后籌辦江漢大學,受聘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講師、湖南高等工業學校及湖南大學教授。1929年起任國立武漢大學教授兼電機系主任,1953年轉任華中工學院電機系教授,1958年調任武漢工學院教授。
作為武漢工學院重要創始人之一,他主持創建了學校電機系和電機實驗室,并兼電機系主任,為國家培養電機電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親自參與并見證了學校白手起家、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在武漢工學院工作的26年里,他的身上始終閃爍著教書育人、無私奉獻的生命之光,學校師生更是難忘他克己奉公、助人為樂,不遺余力扶掖莘莘學子的傳奇故事。
趙師梅教授在武漢工學院
他生活儉樸,“衣履尤其樸素,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所得薪水,大多用于資助貧困學生、教工或同族子嗣”。早在三十年代,因衣著過于儉樸,他一個大名鼎鼎的大學教授,竟被人當成黃包車夫。他64歲來到武漢工學院,只身住在學生宿舍樓,在教工食堂就餐。他每日早餐快吃完時,總是用一小塊饅頭把碗里稀飯、米湯刮凈后一起吃掉。他老伴住在喻家山華中工學院,與街道口馬房山武漢工學院相隔數十里路程,從1958年到1980年的22個寒暑之中,他常年堅持徒步,星期六步行回華中工學院家中,星期日晚上再一步步走回馬房山。晚年的他足疾嚴重,有只腳大拇指長了一個骨包,他就把常年穿的解放鞋在骨包處剪一個洞,繼續穿用行走。
趙師梅教授是中國最早的38位教授之一,是武漢工學院成立時僅有的由華中工學院支援的2位教授之一。他認為自己的工資太高,“用不了那些”,一再向學校要求降低工資,學校認為不符合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加以婉拒。如今在學校的老人對“武功遠”的往事都記憶猶新。六十年代初,趙師梅教授任系主任時,曾以“武功遠”(“武漢工學院”諧音)的名字,把月工資的兩成,逐月存入中國人民銀行桂子山儲蓄所,并將存折留在系辦公室供集體或有困難的學生、職工急用。1967年趙師梅教授的工資被降為每月30元,此后一直到1978年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重新恢復他的原有工資并補發工資。他說:“政府給我補發的工資,我決定捐給學校,作為獎勵學子的費用?!睂W校因“不符合國家政策”,沒有滿足他的心愿。此后他心心念念、縈縈于懷的就是這最后的愿望。
“我是赤身來到人間,我的一切都是人民給的,我的一切都要還給人民!”1984年10月,趙師梅教授臨終囑咐把自己積蓄的10000元人民幣捐贈給武漢工學院,以“扶掖后人,獎勵學子”。彌留之際,他還在諄諄叮嚀,反復對夫人殷學明說:“一定要實現我的諾言!”
1986年,學校根據趙師梅教授的遺愿和殷學明的申請,決定將他捐贈的10000元人民幣設立“趙師梅教授獎學金”,殷學明還從自己的工資中每月拿出100元作為增補基金。1987年,武漢工學院設立的首個獎學金“趙師梅教授獎學金”首次開獎。1993年,學校召開趙師梅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趙師梅教授塑像安放儀式,并發出為擴大趙師梅教授獎學基金,在校內外、境內外開展捐贈活動的通知。從武漢工學院到武漢理工大學,30多年來,趙師梅教授獎學金頒給多位自動化專業品學兼優的學子,他們不僅得到學業上的資助,更受到趙師梅教授精神的感召和激勵。
1987年趙師梅教授獎學金首次開獎,趙師梅夫人殷學明為獲獎者頒獎
1993年學校召開紀念辛亥革命老人趙師梅教授誕辰100周年大會,舉行趙師梅教授塑像安放儀式
從飄揚在武昌城頭他親手繪制的“鐵血十八星旗”,到臨終前念念不忘“獎掖學子”的拳拳之心,辛亥革命老人趙師梅教授為我們樹立了追求真理、獻身教育、甘為人梯、為人師表的崇高典范,正是鐵血丹心,一代師魂。
參考資料:
[1] 李漢江.桂園流響[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2] 采訪原武漢工學院答朝仰等老同志所得資料
撰稿:徐曄松、楊雪婷
策劃、審稿:黎江東
往期回顧: